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
向拼搏致敬 为奋斗喝彩(亚运纵横)
10月1日,杭州亚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继续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进行。当日比赛门票上线后,很快便售罄。比赛期间,很多场馆座无虚席。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热情的观众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加油喝彩。
7月8日杭州亚运会各项目比赛门票开始上线销售,很多比赛项目受到青睐。仅9月27日一天,就有约20万名观众现场观赛。“整体票务销售情况超过预期。”杭州亚组委票务中心运行团队相关负责人苗崎涛说。
亚运会比赛场馆上座率高,充分体现了观众的观赛热情。杭州市民毛欣已经观看了几场跆拳道比赛,未来几天还打算观看更多比赛。“杭州为赛事举办付出很多努力,新建改建了一些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也将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毛欣说。
亚运会比赛精彩不断,不少体育爱好者从各地赶来,一睹参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体育爱好者韦龙宇从北京来到杭州,观看了板球和七人制橄榄球项目比赛。“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在决赛中表现优异,尤其是在下半场敢打敢拼,值得点赞。这种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韦龙宇业余时间在运营新媒体,推广橄榄球运动。他说:“希望这项运动能够借助亚运会的平台,进一步被大家了解、喜爱。”
杭州奥体中心篮球馆,来自杭州市第九中学的体育老师徐鸿亮,做起了杭州亚运会篮球比赛的现场主持人。徐鸿亮说:“主持人通过组织现场互动,能让比赛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让观众感受体育赛事的魅力。”
亚运会期间,观赛人流密集,交通保障至关重要。为了方便观众观赛,杭州城区的公交、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增加运营班次。此外,为保障亚运城市间的交通,当地还增开了8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
在服务特殊人群观赛方面,亚运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共设置了约1万处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席位、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无障碍车位等。特殊人群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无障碍电梯进入场馆,直达无障碍席位。“我们会尽全力保障他们安全、便捷地进入场馆观赛,提升观众观赛体验。”黄龙场馆群观众服务领域副主任王艳说。
亚运会开赛以来,很多网友在线上观赛、讨论。打开主流社交媒体应用,与亚运会相关的内容热度颇高。9月30日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谢震业、葛曼棋分别夺得田径项目男子、女子100米金牌。赛后,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点赞关注。
参赛运动员也在线上分享比赛感受,与观众互动。中国体育代表团体操运动员张博恒获得体操男子全能冠军后,在社交媒体上向支持他的观众表示感谢:“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取得今天的佳绩。”
为提升亚运会线上观赛体验,很多科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亚运会直播采用4K HDR超高清视频和5.1环绕声技术制作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公共信号,提升观众在电视和移动端的观赛体验。
杭州多处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了大屏幕,播放亚运会比赛,吸引了大批行人观赛。“我们鼓励市民参与体验,共享亚运盛会,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毛根洪说。(人民日报 记者 王亮 李欣怡 窦皓) 【编辑:曹子健】
【中亚专线】(“一带一路”10周年)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阿斯塔纳10月2日电 题: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记者 张硕 文龙杰
“我很荣幸当时亲历现场并见证了历史……今天回忆起来更觉震撼,(因为)一切正在从擘画变成现实”。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年后,在习近平主席当时发表演讲的大厅,作为亲历者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她还说,“关于丝绸之路,哈中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包括我在内的听众都很振奋,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实在在惠及共建国家民众。正如哈萨克斯坦国务秘书卡林所说,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一条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赢之路。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格外看重共建“一带一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成就。他表示,过去有些人不抱信心的中欧班列,如今在班列次数和路线上都稳步提升。他认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中亚的繁荣与辉煌之路,该倡议使中亚国家重新焕发活力,从“陆锁国”变为“陆通国”。
共建“一带一路”也促进了文明对话,智库、媒体、青年、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副总编辑哈纳特·托卡巴耶夫对记者说,共建“一带一路”使哈中两国民众之间了解加深,“走得更亲更近了”。
托卡巴耶夫近日刚结束在中国的媒体交流活动回到阿斯塔纳,十年前,作为记者的他也在现场聆听了演讲。
“我是历史亲历者”,他对记者说,“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倡议的深远意义,当看到众多项目成果,才意识到十年前这一倡议的提出是‘历史性的’,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认知与期待。”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擘画历史的“大写意”成为书写历史的“工笔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承载着共同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大写意”画出坐标系,锚定大势。“工笔画”精耕细作出的丰硕成果生发出新的动力,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奥托尔巴耶夫指出,越来越多中亚地区的年轻人希望参与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为实现本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认为,“一带一路”规模宏大、开放包容,是贸易投资、交通运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复苏乏力、能源和环境危机加剧等凝聚全球力量,开启新的十年,值得热切期待。(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