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西平遥9月24日电 题:新老朋友共赴“光影之约” 感受千年古城平遥魅力
“每次到平遥,都让我耳目一新。”今年是美国摄影师吉罗姆·德·帕林吉第五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这里,他不仅结识到来自各国的摄影师朋友、欣赏到不同摄影师的最新作品,还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他称平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正在山西平遥举行的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海内外2000余名摄影师的13961幅作品,向八方游客展示光影之美。大展的新老朋友相聚于此,谈摄影、话友谊,他们每日穿梭于各展区之间,观展、交流、互动,忙得不亦乐乎。
帕林吉是美国“主街之眼”摄影节艺术总监、策展人,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从事摄影行业已有40余年。他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刊物供稿。其个人作品及“主街之眼”作品正展陈于平遥古城棉织厂展区。
9月20日,美国摄影师吉罗姆·德·帕林吉在其作品前。 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在平遥这几天,帕林吉有点忙,他几乎逛遍了所有展区。“每一届大展都很精彩,因为我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从未见过的作品。此时此刻能够成为这座亚洲古城及这场摄影大展的一分子,我很自豪。”帕林吉说。
工作之余,帕林吉不忘用镜头捕捉平遥古城的美丽瞬间。他告诉记者,每天四五点,他便开启“古城walk”,“那时古城街上几乎没有人,我一个人穿梭其中,试着创作一些作品。”帕林吉说,在其个人网站汇集了他在全球各地拍摄的作品,“之后会将这些照片也加入合集中”。
来自俄罗斯的策展人伊琳娜·契梅瑞娃,同样也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老朋友,她与平遥的初遇是在2008年。十余年间,契梅瑞娃多次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参加摄影大展。
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展区A2展厅,一组名为《心里的风——第一章》的作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今年,契梅瑞娃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比利时、巴西、俄罗斯等6国的9位摄影师共同带来这件作品。
9月21日,俄罗斯策展人契梅瑞娃(右)与摄影师聊天。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对于策展人和摄影师而言,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此多的观众对作品产生兴趣,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契梅瑞娃说。
谈及对平遥的印象,她说,平遥是一座有温度且有深度精神生活的古城,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我从平遥看到古老中国的样子,也正因为平遥,我爱上了中国”。
除“老相识”外,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都会迎来新朋友,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歌德萨维奇就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来平遥,很喜欢这里。”歌德萨维奇告诉记者,他喜欢不同的文化,并喜欢沉浸在其中,观察当地民众的生活。他此次带来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看到,在其作品《布隆迪:独立肖像》中,歌德萨维奇用镜头记录了不同职业的民众,每一幅作品下方都配有文字信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9月20日,参观者在歌德萨维奇作品前驻足拍照。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歌德萨维奇说,事实上,早在20年前,他就曾到北京、上海、广西、四川、贵州等地旅行,并在沿途中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其间拍摄的照片还曾在莫斯科多次展出。”歌德萨维奇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示自己镜头中的中国。”(完)
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前所未有的“数实结合”点火、盛放的数字烟花、意蕴深厚的文艺表演……
如约而至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现代与历史交融之下,伴着回响在耳畔的“亚细亚~亚细亚~”让人们久久回味。
透过亚运之窗,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再一次展现给世界。这种共情不仅限于中国观众们,不少国外体育官员、记者和网友们,也对此发出赞叹。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bc6b2a8c49974c72ac34b3574ce1f002.jpg" alt="开幕式点火仪式。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
开幕式点火仪式。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中国的水平太高了”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进行,屋顶由28片花瓣和27片小花瓣构成,远看似一朵绽放在钱塘江畔的“莲花”,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大莲花”。
作为杭州亚运会主会场,杭州奥体中心此次承载了来自世界的目光。上届亚运会东道主印尼国内,有不少网友十分关注杭州亚运会,纷纷点赞“大莲花”和开幕式。
“非常精致和美丽的体育场。”
“场内舞台的山水效果就像是真的一样。”
“喜欢中国的热情好客!”
“杭州太棒了,中国大城市的体育设施都很完善。”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67bad26a65b844fea884a5dc2f082e1a.jpg" alt="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灯光璀璨。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灯光璀璨。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拉贾·兰迪尔·辛格也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表达高度赞扬。“这次开幕式是我参加过的众多开幕式中举办得最好的一次开幕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也出席了开幕式,这是一个现象级的开幕式,感谢主办方的努力付出。从开幕式上大家亲眼所见,开幕式组织得井然有序。”
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帆船联合会技术官员阿芬迪观看了整场开幕式,他表示:“就像中国之前办的亚运会和奥运会一样,做得非常好,我觉得这称得上是最精彩的开幕式之一。中国做得非常好,其他国家很难做到像中国一样好,因为中国的水平太高了。”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3/4-426/edc59f4eb4224aa5ac2ab884b0150c31.jpg" alt="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入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
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入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现代与历史交融,既有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又有科技感和未来感满满的数字技术,比如史无前例的“数字火炬手”点燃主火炬以及“数字烟花”的设置。
亚奥理事会记者Owen Lioyd坦言,他很喜欢身形巨大的数字火炬手与中国运动员汪顺一起点燃主火炬的设计,这让他感到很棒。第七次报道亚运会的巴基斯坦记者Malik Amjad Aziz也感慨,开幕式非常令人着迷。
六次报道亚运会的马来西亚的记者Sudian Kanesen表示:“这无疑是我经历最棒的一次亚运会开幕式,数字火炬手是全新的概念,我也特别喜欢开幕式所传递的绿色理念。”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0abc340e3d1e49b48772260593e04db6.jpg" alt="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
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马来西亚网友Sejal Sud对数字火炬手印象最深,她表示:“这太令人惊叹了,是如何做到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很壮观,希望每一位运动员都能有出色表现并获得奖牌。”
除了场内观众,不少观众特地在场馆外感受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氛围。
几位在杭州上学的国际交换生,在与“大莲花”一江之隔的观景台上迎接亚运,她们表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来。现场氛围和热烈,我们都很兴奋。”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4/4-426/33aaf874cb304bdea5d6f9ae71e35c68.jpg" alt="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
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再到如今的杭州亚运会,这已经是中国与亚运的第三次相遇。不少国外亚运参与者,也借此机会与中国“再续前缘”。
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帆船联合会技术官员阿芬迪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他感慨:“如今中国的城镇、村庄,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很好,与第一次来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一位来自黎巴嫩的记者表示,这是他第四次来到中国,“每一次来都比上一次更惊艳。”
继北京冬奥会后,哈萨克斯坦记者艾哈迈托夫再次来到中国。他表示:“开幕式现场科技感十足,这说明杭州是一座未来之城。杭州城市美丽、市民友善,一定会不虚此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