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邢蕊)北京时间23日晚,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隆重开幕。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与十余米高的“数字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这一刻,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实现同频共振。
作为本届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智能”一直贯穿于杭州亚运会筹备举办全过程。从场馆设计、参赛流程到观赛体验,先进的数字技术、一系列的智能化应用,不仅助力亚运精神薪火相传,也直接展示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新成就。
资料图: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科技成果的运用,在历届大型体育赛事中屡见不鲜。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使用电子计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使用“鹰眼”技术、2016年里约奥运VR技术首次应用于奥运直播……可以说,体育赛事早已插上了“科技翅膀”。
如今,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杭州亚运会出现多个全球首推、首创、首用的应用和科技。
例如,面向办赛端推出的APP“亚运钉”,是全球首个大型体育赛事一体化数字办赛平台,集在线沟通、人员管理、赛事培训、礼宾管理、交通组织、医疗急救、赛场监管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可为数十万赛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线上协同办赛服务。
充满“智慧”的赛事场馆,也为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黄龙体育中心等十余个场馆都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智能化运营。
桐庐县的亚运马术中心,“亚运马术智能化系统”可对马匹健康状况、检疫采样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化处理,为马匹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草坪下方装有18个传感器,可对草坪根部温度、湿度等数据采集分析,实现草坪科学养护……
国际奥委会首席信息科技官艾拉里奥·孔纳曾盛赞杭州亚运:“感谢杭州,通过这样一次亚运会,通过云技术,来创造了新的历史。云技术支撑了这次亚运会,为往后的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资料图:杭州亚运会攀岩中心。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随着体育赛场中高科技的运用,智能观赛正在颠覆传统观赛模式。9月初,全球首个支持超大空间超高并发的“亚运AR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杭州亚组委推出的智能亚运项目。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进入“AR服务”,观众便可享受AR场馆导航、AR吉祥物迎宾秀、AR知识科普等服务。
不仅如此,中国领先的5G技术也将缓解大量观众带来的交通、通信压力。据介绍,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组建的异频、同频双层网络,可打造具备超密组网能力的弹性自呼吸5G通信网,同时满足8万名观众的通讯需求;在亚运场馆应用的智能超表面技术,可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和幅度控制信号的传播,实现更好的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杭州还在城市侧推出各类观赛空间,丰富线上线下观赛观赛渠道,鼓励市民通过交互、沉浸的方式参与体验,真正做到了亚运盛会,全民共享。
资料图: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图为火炬手汪顺挥手致意。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杭州亚运的“智慧”,同样延伸至赛场之外。跨越时空距离,打破数量限制,每一个普通人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实现亲身参加亚运的梦想。
去年11月,杭州亚组委首创性推出“亚运数字火炬手”活动。参与者轻点手机,化作一星火苗、一枚光点。超一亿参与者最终汇聚成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与线下火炬手一起,共同点燃亚运会主火炬,同时点燃了体育之梦、中国之梦和亚洲之梦。
虚实结合,不仅出现在开幕式上。除了出圈的“数字火炬手”,在“亚运元宇宙平台”内,用户能以虚拟人的身份游览亚运城市美景、体验虚拟竞技、观看精彩赛事,轻松实现足不出户,玩转亚运。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健儿突破极限的舞台,也是展示中国尖端科技的窗口、共建亚洲文明共同体的桥梁,或许也将成为中国勇立潮头、实现复兴的里程碑,科技改变生活,也会造福你和我,当智能科技融入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将见证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富强的中国。(完)
中新网甘肃敦煌9月24日电 (记者 丁思)被誉为甘肃“四库全书”的《陇右文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了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截至目前,《陇右文库》已完成《方志》《著作》《民间宝卷》3个子库数据库,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金石文献》子数据库,让古籍“活起来”。
甘肃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特别是各类古籍文献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140余万册古籍文献。
2023年3月,《陇右文库》第二期成果发布暨2023年编纂出版工作会议在兰州市召开。(资料图)戴文昌 摄
作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0年(2020-2029)规划重大项目《陇右文库》,是首次对甘肃历史文献全面进行抢救保护和系统化整理的重大文化建设规划项目,以甘肃历代传世与出土原始文献为基础,以先秦至1949年10月以前为主要收录时限。
据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副主任邓亮希介绍,该文库资料来源,全库使用底本数据均采自于原本,并取得原藏单位授权。甘肃省内采集遍及14市州86市县,省外采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大型馆藏为主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远藏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的甘肃历史文献,已实现部分珍本回归。
该文库数字化平台分为12个子库,各子库单独分类,平台支持分类浏览功能,对书目信息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提要;检索功能还可限定在书名、朝代、作者、版本等关键词及布尔逻辑混合进行高级检索,从而为读者提供深度检索,得到准确的检索结果。
《陇右文库》以子库为独立编纂出版单元,由方志、著作、金石文献、出土文献、档案、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宝卷、图录、文献存目提要和附录库等10大子库组成,总计500余卷4亿多字。
下一步,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还将根据读(学)者多样性需求,进行系统性、深度性和个性化开发升级,架起古籍利用的桥梁。
202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本次博览会首次专设了古籍数字化展区。丁思 摄
20日—24日,以“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敦煌举行,这是数博会首次在北京以外的省市举办。本届数博会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首次专设了古籍数字化展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