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乔亚哲(左一)正在和工人交流。陈宇桐摄
中新网锡林郭勒9月24日电题:内蒙古返乡农民乔亚哲:9年打造年销亿吨蔬菜产业链
作者 奥蓝 宋红梅 陈宇桐
耕耘有时,收获已至。这些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返乡农民乔亚哲的万亩菜地迎来秋收。
从清晨到晌午,乔亚哲的电话几乎没停过,客商的、恒温库的、后勤的……
图为工人们正准备起运花椰菜。陈宇桐摄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安排工人们将准备出口的西蓝花、花椰菜和水果玉米装箱、起运。在他的种植基地,蔬菜已经售卖过半,贮存在恒温库的马铃薯、南瓜正等着排单发货。
乔亚哲是“90后”,曾在外地求学、打工,自己也做过小买卖。2014年,21岁的他回乡当起了农民,承包了百亩土地,尝试种植娃娃菜。那一年,他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农业种植想和土地要产量,除了勤劳还要靠科技支撑。”2015年,乔亚哲和来自福建、河北的两位合作伙伴成立了内蒙古蒙生农牧业有限公司。
图为工人们正在将南瓜装袋。陈宇桐摄
这些年,乔亚哲做过很多尝试,也在不断学习科学种田的各种知识,蔬菜种植面积也扩至万亩。
在他的种植基地,轮作倒茬种植着马铃薯、贝贝南瓜、西蓝花、水果玉米和花椰菜。同时这里建了牧场,养了300头牛、1000只羊。地里的秸秆、菜叶等用于牛羊的饲料,牛羊的粪便直接进地做了肥,形成一个生态循环。
图为工人们正在采割西兰花。陈宇桐摄
如今,乔亚哲已步入而立之年。他在当地建立起的从种植到销售的蔬菜产业链,年产量也超过亿吨。
自己富裕了后,乔亚哲也带动周边旗县及其他省份的村民一起富裕,愿意参股的村民可以在公司投资分红,不愿承担风险的村民可以来基地上班,月平均工资约7000元。
这几天正值秋收旺季,在基地里忙活的工人,最多时有3000多人。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太仆寺旗近一半的蔬菜都通过乔亚哲的公司打开销路,远销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还有漂洋过海卖到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的。
图为乔亚哲(右二)正在和台湾客商交流。陈宇桐摄
“种植马铃薯有补贴,购买农机具有补贴,使用降解膜有补贴......”乔亚哲说,政策是鼓励,但还是要靠个人努力、团队的合作和乡亲们的支持。“回乡创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这些土地必须得有人去种,必须要有年轻人再接力。而我就是其中一分子。”(完)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4日电 (刘雨珊 蒋玲 纳锐)金秋的新疆乡村大地流金。眼下,新疆巴州的103.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农民们抢抓农时,全面开启收获模式。
新疆巴州的103.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布音克西克 摄)
连日来,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沙井子村的农民李治中正忙着抢收玉米,大型玉米收割机和农用运输车开足马力,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一排排挺立着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皮、秸秆、还田等流程一气呵成,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
大型玉米收割机和农用运输车开足马力,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陈皓然 摄)
村民李治中说:“今年,我总共种了1000亩玉米,估计产量在一吨多,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工。机械化的收割省时又省力、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额外损耗。”
在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呼尓东村村民王治兴承包的6000亩玉米田里,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从高空俯瞰,轰鸣不息的农机、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忙忙碌碌的农人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田间丰收图卷。
村民王治兴介绍道:“今年,玉米收购价格是2000块钱一吨,每年我都是跟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如今,我们是高标准大块农田作业,从开始播种到采收都是机械化。”
新疆巴州逾100万亩籽粒玉米迎来丰收 100%机械化助力粮食颗粒归仓。(布音克西克 摄)
近年来,新疆巴州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各族群众科学、规模、标准化种植籽粒玉米103.6万亩,玉米种植收割的机械化率达到100%。
目前,新疆巴州玉米的收割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采收工作将从9月初持续到10月中下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