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专线】(台海观澜)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州先行探新路
中新社福州10月2日电 题: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州先行探新路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近年来全力加强榕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城市,已成为台胞“登陆”发展的重点目的地城市之一。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6月,福州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785项,合同台资127.81亿美元;连续举办十一届的海峡青年节,累计吸引3万多名两岸青年参与;在榕常住台胞近2.6万人。
福马先行,构建“同城生活圈”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大陆配偶陈巧霞娘家在福州连江黄岐,她犹记得,“小三通”未开通时从马祖回娘家要花几天时间,需先搭乘飞机到台湾,再到香港转机;2001年“两马”航线开通,从马祖坐船到福州马尾,再转汽车回家,花费三四个小时;2015年,4.8海里航程的“黄(岐)马(祖)”航线开通,探亲之路只需25分钟。
9月29日,台胞经福(州)马(祖)“小三通”航线回家过中秋。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如今,福州拥有4条对台空中直航航线及2条至马祖的“小三通”客运航线,是两岸人员直接往来的重要通道。
凭借地缘相近的优势,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发展,以“两马”和环马祖澳地区为核心区,以福马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联手构建福马“同城生活圈”。
福马多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目前,10所中小学、22个村全面建立对接联系;持续开展的“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活动,促民间交流往来;已举办6次的福马磋商会,就深化旅游、校际交流、海洋养殖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
应通尽通,经贸合作更紧密
福州台商投资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台商投资重点产业基地先后设立,吸引台资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了显示器、汽车及其零部件、食品等多个产业链。
5月18日,第二十五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启幕,首次设置台资企业投资大陆成果展区。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作为在榕台资企业显示器产业链的“龙头”,冠捷电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智能液晶显示产品出口订单已排到了几个月以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说,这除了自身努力,也得益于福州对台资企业在榕发展的支持和帮助,未来将在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深化与福州的合作,布局更多优质项目。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福州发展与生活,台企在此扎根成长。”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说,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产业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以康养、餐饮、电商、物流、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吸引更多台胞台企参与福州发展。
政策支持,幸福感不断提升
每年,福州发布千余个专门面向台湾青年的优质就业岗位,已有280多名台湾教师在福州各高校任职。福州引导支持台胞参与乡村振兴,已推动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参与60多个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
3月3日,福建福州,台胞志愿服务队队员、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陈柏叡(右一),在志愿服务活动上为市民义诊。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台湾青年陈柏叡,2010年入职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后,成为首位福州市事业单位聘用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台胞,并相继获得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福州市闽都英才等荣誉。他说,跟大陆职工享受一样的奖金、待遇、学习升迁等同等待遇。
福州构建多层次台胞住房保障体系,面向台胞提供1050套配套较好的公租房房源,已有241户363名台胞入住。从事法律行业的王廷维是首批入住的台胞之一,因热心公益而被住户们推选为“楼长”,“住在台胞公寓,真的让我有回到家的感觉,也让我开始考虑长久住下来的可能”。(完)
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
向拼搏致敬 为奋斗喝彩(亚运纵横)
10月1日,杭州亚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继续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进行。当日比赛门票上线后,很快便售罄。比赛期间,很多场馆座无虚席。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线上线下观赛氛围浓厚,热情的观众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加油喝彩。
7月8日杭州亚运会各项目比赛门票开始上线销售,很多比赛项目受到青睐。仅9月27日一天,就有约20万名观众现场观赛。“整体票务销售情况超过预期。”杭州亚组委票务中心运行团队相关负责人苗崎涛说。
亚运会比赛场馆上座率高,充分体现了观众的观赛热情。杭州市民毛欣已经观看了几场跆拳道比赛,未来几天还打算观看更多比赛。“杭州为赛事举办付出很多努力,新建改建了一些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也将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毛欣说。
亚运会比赛精彩不断,不少体育爱好者从各地赶来,一睹参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体育爱好者韦龙宇从北京来到杭州,观看了板球和七人制橄榄球项目比赛。“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在决赛中表现优异,尤其是在下半场敢打敢拼,值得点赞。这种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韦龙宇业余时间在运营新媒体,推广橄榄球运动。他说:“希望这项运动能够借助亚运会的平台,进一步被大家了解、喜爱。”
杭州奥体中心篮球馆,来自杭州市第九中学的体育老师徐鸿亮,做起了杭州亚运会篮球比赛的现场主持人。徐鸿亮说:“主持人通过组织现场互动,能让比赛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让观众感受体育赛事的魅力。”
亚运会期间,观赛人流密集,交通保障至关重要。为了方便观众观赛,杭州城区的公交、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增加运营班次。此外,为保障亚运城市间的交通,当地还增开了8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
在服务特殊人群观赛方面,亚运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共设置了约1万处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席位、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无障碍车位等。特殊人群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无障碍电梯进入场馆,直达无障碍席位。“我们会尽全力保障他们安全、便捷地进入场馆观赛,提升观众观赛体验。”黄龙场馆群观众服务领域副主任王艳说。
亚运会开赛以来,很多网友在线上观赛、讨论。打开主流社交媒体应用,与亚运会相关的内容热度颇高。9月30日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谢震业、葛曼棋分别夺得田径项目男子、女子100米金牌。赛后,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点赞关注。
参赛运动员也在线上分享比赛感受,与观众互动。中国体育代表团体操运动员张博恒获得体操男子全能冠军后,在社交媒体上向支持他的观众表示感谢:“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取得今天的佳绩。”
为提升亚运会线上观赛体验,很多科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亚运会直播采用4K HDR超高清视频和5.1环绕声技术制作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公共信号,提升观众在电视和移动端的观赛体验。
杭州多处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了大屏幕,播放亚运会比赛,吸引了大批行人观赛。“我们鼓励市民参与体验,共享亚运盛会,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毛根洪说。(人民日报 记者 王亮 李欣怡 窦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