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10月2日电 (奚金燕)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浙江杭州清河坊人流如潮。两侧白墙黛瓦,尽显风雅宋韵。在“江南铜屋”中,来自英国的黑泽尔(Hazel,中文名“蝴蝶”)正抡着小铁锤,专心致志地“打铜”。
伴随着清脆的“叮叮当当”声,不一会儿,铜片上,憨态可掬的亚运会吉祥物“宸宸”展露“真容”。
10月2日,来自英国的黑泽尔(Hazel,中文名“蝴蝶”)(左)和朋友在清河坊体验“打铜”。奚金燕 摄
“So interesting!”黑泽尔没想到,薄薄的铜片还藏着这样的惊喜。三年前,她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工作生活,这些年游览了不少地方。此次黑泽尔特意做好攻略,和朋友一起来清河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亚运氛围。
杭州亚运会期间,杭州不少景点换上了“亚运妆”,许多本土老字号也纷纷亮出“看家绝技”。“江南铜屋”里就展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的作品。
跟随人流步入铜屋,只见一尊《亚运莲花尊》别具一格,龙泉青瓷与铜工艺两大非遗交融碰撞,让人印象深刻。再往里面走,一件名为《心心相印·三连印》的作品更是吸睛,铜雕、玉雕与花丝镶嵌工艺共同打造而成的“三潭印月”,别有一番韵味。
据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廖润丹介绍,这些作品大部分都采用了熔铜艺术,创作灵感则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如今“双节”叠加亚运红利,“江南铜屋”人气迎新高,客流量同比增长40%。
“亚运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近来我们的团购订单也多了不少,希望通过这个契机,让更多国际友人看到中国传统工艺技法,也希望我们的铜艺术可以走出去装点世界。”廖润丹说。
从清河坊出发,沿延安路向南,至高银街向东,便到了知味观总店。中午时分,知味观大堂满座,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一碗碗地道的片儿川……自后厨“鱼贯而出”,热闹非常。
“欲知其味,观料便知”。作为杭帮菜“顶流”之一,知味观此次也是做足准备,迎接八方宾客。
知味观品宣负责人甘涛表示,为了迎接亚运会,知味观一方面开展了礼仪、英语基本口语等培训,更新了“中英双语菜单”,另一方面在产品上下大功夫,保证出菜品质,努力给游客留下美好体验。
“从这段时间来看,像东坡肉、叫花鸡、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这些经典菜点单率最高。另外我们还创新了一款运动元素的定胜糕,也比较受欢迎,很多人买去讨个好彩头。”甘涛说。
饮食文化、非遗文化,皆藏着一座城市的底蕴与风情。据杭州文旅大数据此前预测,亚运会期间,杭州将迎来近年来最为密集的游客潮,外地游客量将超过2000万人次。多重红利之下,许多“沉淀百年”的老字号也再度迎来高光时刻。(完)
【中亚专线】(“一带一路”10周年)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阿斯塔纳10月2日电 题:写意工笔两相协,共建“一带一路”风鹏正举
中新社记者 张硕 文龙杰
“我很荣幸当时亲历现场并见证了历史……今天回忆起来更觉震撼,(因为)一切正在从擘画变成现实”。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年后,在习近平主席当时发表演讲的大厅,作为亲历者之一的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她还说,“关于丝绸之路,哈中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包括我在内的听众都很振奋,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实在在惠及共建国家民众。正如哈萨克斯坦国务秘书卡林所说,在各方努力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一条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赢之路。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格外看重共建“一带一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成就。他表示,过去有些人不抱信心的中欧班列,如今在班列次数和路线上都稳步提升。他认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中亚的繁荣与辉煌之路,该倡议使中亚国家重新焕发活力,从“陆锁国”变为“陆通国”。
共建“一带一路”也促进了文明对话,智库、媒体、青年、文化、旅游等交流日益密切。哈萨克国际通讯社副总编辑哈纳特·托卡巴耶夫对记者说,共建“一带一路”使哈中两国民众之间了解加深,“走得更亲更近了”。
托卡巴耶夫近日刚结束在中国的媒体交流活动回到阿斯塔纳,十年前,作为记者的他也在现场聆听了演讲。
“我是历史亲历者”,他对记者说,“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倡议的深远意义,当看到众多项目成果,才意识到十年前这一倡议的提出是‘历史性的’,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认知与期待。”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擘画历史的“大写意”成为书写历史的“工笔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承载着共同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大写意”画出坐标系,锚定大势。“工笔画”精耕细作出的丰硕成果生发出新的动力,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奥托尔巴耶夫指出,越来越多中亚地区的年轻人希望参与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为实现本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认为,“一带一路”规模宏大、开放包容,是贸易投资、交通运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应对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复苏乏力、能源和环境危机加剧等凝聚全球力量,开启新的十年,值得热切期待。(完) 【编辑:李岩】